這陣子買菜的路線已經拓展到拿坡里大火車站前的中國店,櫥櫃中原本只佔了一小格的亞洲料理食材在這幾月的時間竟然膨脹至三格。
不止罐頭乾貨,就連果菜籃中的東西也有大風吹過的景象,牛蒡、地瓜、大白菜是最近加入的新夥伴。帕哥除了認出被我拿來做成韓式泡菜的大白菜以外(應該說大白菜燒成灰他也認得出來,這位大叔跟韓式泡菜有心結 XD),好像還沒有發現其他新血成員。
最近找到的新寶貝紫地瓜似乎點亮了我心中一個從來沒被發現過的少女夢幻角落,用它做出來的義大利麵疙搭gnocchi、地瓜球、地瓜圓甚至麵包都是超夢幻的紫色系,讓人忍不住會大叫卡哇伊的那種紫色 XD 導致我花了不少時間爬網路上的紫地瓜料理,打算繼續玩下去!
這就是紫地瓜本人,英文叫purple yam或ube,據說在菲律賓是非常普遍的食材。我在中國店找到的這些品質還算不錯,價格也頗合理。(斜眼瞪視根本是強盜來著的義大利生機蔬果店⋯ 對!我就是在說你們,該死天殺的生機店!)
上禮拜到一位朋友家,後院一大片山頭除了種滿了各式蔬果、橄欖樹之外,還有自家養的雞、兔和蜜蜂。一路跟著爬上山的時候,朋友指了一些看起來毫不起眼的野草,竟然是有錢也買不到的超美味野生芝麻菜(rucola selvatica)和野生蘆筍(asparagi selvatici),幾個都市俗像看到寶一樣沿路驚嘆聲不斷,邊用一看就知道是外行人的超銼技巧拔菜。
當天餐桌上滿桌朋友自家生產的特別料理不用說,餐後點心竟然還是用壁爐灰燼悶烤的紫地瓜,就像小時候在空地玩的控窯這樣!(心裡OS:這種生活太精采了,我可以不要回家嗎 XD)
隔天看著帶回來的一條紫地瓜,我跟帕哥第一個想到的都是義大利麵疙搭gnocchi(擊掌)。
製作紫地瓜麵疙搭:
- 將紫地瓜烤熟、蒸熟或帶皮整顆下水煮熟。當叉子可以輕易戳入中心就代表已熟透,趁熱取出並放在通風處讓多餘水氣散發,趁地瓜還有餘溫時操作可以加速使澱粉融合。(圖中是我第二次做gnocchi用的紫地瓜,削皮切片後用電鍋蒸熟。)
- 用壓馬鈴薯泥器將地瓜壓成細泥。或用叉子壓,但成品可能會留有些許地瓜顆粒。
- 加入鹽與2/3份量左右的硬小麥麵粉。
- 用折疊的方式將材料融合成團,分次添加硬小麥麵粉,一旦成團不黏手即可停手,硬小麥麵粉不一定要用完。
- 工作平台上撒上些許硬小麥麵粉防沾黏,將麵糰分成小團,搓成直徑約半公分的長條狀,在用刀子切成寬度約一公分左右的小塊即是gnocchi。
- 做好的gnocchi上再撒上一些硬小麥粉滾動沾粉後,放在室溫環境保存,gnocchi間留些許空隙,當日食用完畢最佳。
煮紫地瓜麵疙搭:
- 用刷子刷去gnocchi上多餘麵粉。
- 水煮滾後放入適量粗鹽,放入gnocchi後再次煮滾。當所有gnocchi浮至水面並稍微膨脹就表示已經熟透,撈起後即可。可根據料理需求調味後食用。
我用從朋友家採回來的野生芝麻菜做了一份pesto青醬,做法跟用甜羅勒葉做的青醬如出一徹,用了特級橄欖油、帕瑪森乳酪、蒜頭和松子。
青綠芝麻葉的些微苦味與紫地瓜麵疙瘩的甜味不論在視覺或味覺上都形成了有趣的對比,加上帕瑪森乳酪的奶香,這盤麵不止讓人看得開心,吃起來也挺有意思!
與之前做過的原味馬鈴薯麵疙搭gnocchi di patate的經驗比較,我覺得地瓜的操作相對容易很多。這次的材料比例,我是按照馬鈴薯麵疙瘩比例(馬鈴薯 1:硬小麥粉 0.25)計算,150克的地瓜泥預計會用到將近40克的硬小麥粉,但是加入30克後就已經成團而且完全不黏手,加上我是直接用刀切塊不必塑形壓痕,所以整個操作時間不到十五分鐘就完成!
但我還是會建議,為了確保成品的成功率,記得不論用什麼方式煮熟地瓜,都要避免過多水分被地瓜肉吸收或淤積的機會。地瓜泥要是太濕就必須用更多粉補救,就吃不出地瓜的香甜味了。
紫地瓜做出來的gnocchi香味不輸馬鈴薯呦!口味明顯有股甜味,我覺得很好吃,帕哥嘴巴說太甜了但還是整盤掃光 XD
同場加映,台灣味紫地瓜圓!這在義大利人的標準來看,也可稱為gnocchi,只是粉類改用地瓜粉而且泡在甜湯裡。改天要是有客人來家裡吃飯,我打算端出這個東西來當甜點試試。
Gli ingredienti 製作材料:
[約兩人份]:
- 紫地瓜 - 帶皮約150g
- 杜蘭硬小麥麵粉 farina di semola rimacinata - 約40g
- 杜蘭硬小麥麵粉 farina di semola rimacinata - 適量 當手粉
- 鹽 - 1/4茶匙
Ricette Hot! 人氣食譜:
License 著作權聲明: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本人擁有此網站所有圖片和文字的著作權,非經許可恕不接受轉載。